《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荣获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
发布时间:2020-09-10 15:31:11 发布者:市场部 阅读数次:2957 次
在国家图书馆111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文津图书奖迎来了第十五届评选结果的发布。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机械复原》荣获本届“文津图书奖”。
指南车、地动仪、龙骨水车、木牛流马、被中香炉……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宣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但是,很多古代机械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也难得见到实物出土,而只能在史籍中读到零散记载,有的,我们对其工作原理、制造方法均不知其详,甚至会怀疑其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2019 年6 月,科技史学家、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出版《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
该书对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作了理论探讨,并有对数十种机械所作的具体复原研究。眼见为实,上述遗憾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弥补。也正因此,该书甫一问世,就受到学界和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
陆敬严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刘仙洲与王振铎的学术传统,将文献考释、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复原研究相结合,撰写了《中国机械史》《中国古代机械文明史》《中国古代兵器》和《新仪象法要译注》等专著,与华觉明先生合作主编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的机械卷,实现了撰写完整的中国古代机械史的目标。由于继往开来的学术研究,陆先生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首屈一指的机械史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陆先生认同周谷城先生的“历史、科技史中有了复原研究才完整”的观点,开创了古代科技复原研究的新局面。
复原是一种深度的科技史研究,有特别的难度。技术史论著通常讲述人、物、事、理,包括从学理上厘清技术知识的演进。技术发明的复原则需要更加完整的技术信息,不能停留在说得清科技原理上。例如,复原一件机械,就须明确它的构造原理、零部件的选材和制造工艺、技术数据、装配工艺和用法,以及工匠的技艺和意会知识。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往往只提供非常有限的技术信息,对于具体的构造和工艺大多语焉不详。
复原研究者须考辩更多的相关史料,调查民间的传统技术,并与工匠进行交流及合作,这样才可能获得复原所需的信息。
陆先生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复原实践和理论思考,系统阐释了复原研究的选题、资料搜集、调查、考证、模型设计和制作的要旨与方法,提出复原研究成果应以可靠性、科学性和多样性为评价标准。
与常见的写法不同的是,他将部分机械的认知和刻画深化到能够复原出精致模型或实用装置的程度,即从纸上谈兵的原理分析和构造简介充实到可以实际制作的工程化程度。
——摘自张柏春《“科技史中有了复原研究才完整”》
《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是目前关于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最全面、系统的学术成果,体现了陆敬严老师四十多年来对古代机械文明研究的孜孜不倦和不懈努力,也反映了他对中国机械史学科发展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
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一直是机械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九十多年来不断得到推进和深化。王振铎先生是机械复原研究的大家,陆老师的复原工作是继王振铎先生后的最系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台湾成功大学颜鸿森教授与他的弟子们在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与设计方面做了许多出色的工作,并有相关专著问世。台湾学者更多是从机械工程学角度开展复原实践和科学论证。而陆老师则从史学和科学两方面出发开展研究。书中既有复原实践,也有科学分析论证,还有历史资料的考证和综合分析,其研究广度、深度都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他指出了复原与复制的差别,着重强调复原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多样性。实际上已经把机械复原研究上升到一个学科的水平。
——摘自冯立昇《再现中国古代机械文明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