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胡镜清首席研究员团队“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等几项国家级重大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本书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学,从古今海量著作以及相关研究中抽丝剥茧,多层次多维度系统整理痰瘀相关致病理论,构建痰瘀致病假说,并诠释其科学内涵,揭示其生物学基础,为现代诊疗类似病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治疗依据。这既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创新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的有效途径。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医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目 录
上篇基础理论
1第一章
痰瘀互结的理论内涵3
第一节痰瘀互结证理论发展源流 / 3
一、 先秦两汉——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的萌芽期 / 3
二、 隋唐宋元——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的成熟期 / 4
三、 明清——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的发展期 / 6
四、 痰瘀互结的现代认识 / 8
第二节痰瘀相关概念的内涵剖析 / 10
一、 湿、痰、饮、浊辨析 / 10
二、 “血瘀”“瘀血”概念辨析 / 15
三、 “窠囊”之内涵剖析 / 18
四、 “结”之内涵剖析 / 22第二章
痰瘀互结证的病因病机28
第一节痰瘀互结证的病因 / 28
一、 禀赋不同 / 28
二、 体质偏颇 / 28
三、 年迈体衰 / 29
四、 外感邪气 / 30
五、 饮食不节 / 30
六、 劳逸失常 / 31
七、 情志内伤 / 31
八、 其他因素 / 31
第二节痰瘀互结病机与分期 / 32
一、 痰瘀互结早期——虚郁期 / 32
二、 痰瘀互结中期——生成期 / 33
三、 痰瘀互结后期——变化期 / 33第三章
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表现35
第一节痰瘀互结证的症状 / 35
一、 痰瘀互结证的主要症状 / 35
二、 不同疾病痰瘀互结证的症状特点举隅 / 37
第二节痰瘀互结证脉象 / 39
一、 痰瘀互结证脉象特点 / 39
二、 不同疾病痰瘀互结证的脉象特点举隅 / 41
第三节痰瘀互结证舌象 / 42
一、 痰瘀互结证舌象特点 / 42
二、 不同疾病痰瘀互结证的舌象特点举隅 / 44
第四节痰瘀互结证的面诊 / 46
一、 痰瘀互结证面色特点 / 46
二、 不同疾病痰瘀互结证面诊研究 / 48第四章
痰瘀互结证的诊断标准研究53
一、 普适性痰瘀互结证临床诊断标准研究 / 53
二、 病证结合模式下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研究 / 55
三、 总结与展望 / 72第五章
痰瘀互结证的演变规律74
第一节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4
一、 冠心病各期痰瘀互结证分布特征 / 74
二、 冠心病发生发展全程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5
第二节其他疾病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7
一、 中风病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7
二、 病毒性心肌炎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8
三、 H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8
四、 老年人2型糖尿病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8
五、 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9
六、 痛风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9
七、 间质性肺疾病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9
八、 脓毒症痰瘀互结证演变规律 / 79第六章
痰瘀互结证的治则治法81
第一节治则治法概述 / 81
一、 治则 / 81
二、 治法 / 82
第二节痰瘀互结证治疗代表方剂 / 83
三仁汤 / 84
甘露消毒丹 / 85
温胆汤 / 85
小陷胸汤 / 87
瓜蒌薤白半夏汤 / 87
升降散 / 88
四妙勇安汤 / 89
血府逐瘀汤 / 91
失笑散 / 92第七章
痰瘀互结证的生物学基础95
第一节糖脂代谢异常与痰瘀互结证 / 95
一、 糖、脂代谢概述 / 95
二、 糖、脂代谢异常与痰瘀互结证 / 96
三、 问题与展望 / 98
第二节微循环障碍与痰瘀互结证 / 99
一、 微循环障碍概述 / 99
二、 痰瘀互结证各期的微循环障碍 / 99
三、 问题与展望 / 103
第三节免疫炎症与痰瘀互结证 / 109
一、 免疫、炎症概述 / 109
二、 免疫、炎症与痰瘀互结证 / 110
三、 问题与展望 / 113
第四节氧化应激损伤与痰瘀互结证 / 113
一、 氧化应激概述 / 113
二、 氧化应激损伤与痰瘀互结证 / 114
三、 问题与展望 / 116
第五节肠道菌群紊乱与痰瘀互结证 / 116
一、 肠道菌群概述 / 116
二、 肠道菌群紊乱与痰瘀互结证 / 116
三、 问题与展望 / 119第八章
痰瘀互结证的动物模型研究127